一般人眼中,龍眼只是香甜的夏季水果,但對當時墾荒的人來說,龍眼木砍伐後可當建材蓋屋,龍眼花開時節可以養蜂採蜜,龍眼剪枝後可以燒柴製炭,更重要是,龍眼果實本身可以烘焙成為桂圓,長久保存。
龍眼是水果,是作物,更是建築、祭祀、飲食與燃料,是墾荒歲月的生命共同體。
獨立山頭 仙湖農場
仙湖最早就如一般居民一樣,梯田、採筍、養蜂、燒炭、作桂圓。那個年代,滿山都是三層樓高的野生龍眼樹,這些龍眼遍佈野生森林中,不像現代大面積種植與集約管理,擁有大片龍眼林的地主都是以「競標」方式標給商人採收龍眼作桂圓。
當時競標之後,得標者就會帶著一群工人進入龍眼原始林生活兩個月,以焙灶寮為中心劃分區域,一區一區窯窯相望,各自採收一定區域內的龍眼並烘焙成桂圓。其生活型態是上午採龍眼、午餐樹上吃、下午焙桂圓,晚餐後住在寮中,並每隔兩小時起床一次為焙灶寮調整火力與翻覆龍眼以免烤焦,每一批都要烘烤6天5夜才完工。
流目油焙龍眼 轉型食材教育大成功
早年龍眼價格低廉,桂圓價格也拉不高,因此許多農民慢慢放棄或改由乾燥機烘烤,早年東山的「梯田、採筍、養蜂、燒炭、作桂圓」產業,也逐漸演變為今日的「香蕉、荔枝、龍眼、椪柑、柳丁、咖啡」,這其中,仙湖也一樣增加種植椪柑、柳丁、咖啡,但一直沒放棄龍眼,一直沒放棄古法焙灶寮。
仙湖在第五代吳森富手上確立了目前的規模並轉型休閒農場,現正逐漸轉由第六代吳侃薔接手。吳森富從小接觸農作,數十年來與妻子洪玉茹一起努力,對農地與農作物十分熟悉;吳侃薔則主修觀光,與學社工的妻子丁敬純,年輕兩夫妻一方面讓農場與現代趨勢接軌,卻又同時堅守傳統古法價值。
來仙湖採果採龍眼,採到的,不只是水果,而是那樹梢的盛宴與傳承了200多年的生活文化。
鷺小白水果小常識/龍眼
這故事真實性如何不得而知,但很有疑問,主要在於龍眼成熟於盛夏間,通常採下後放個2、3天就會開始發黃長蟲,從廣西桂林到長安(西安)大約1,400公里,從越南更要1,800公里,就算一整天不吃不喝騎馬狂奔300公里也大約要5、6天,這樣的時間用來送荔枝給楊貴妃還勉強可接受,但龍眼腐敗進程太快了,這種龍眼如果漢武帝還誇很好吃,那也只能說佩服佩服。
龍眼之所以稱為「龍眼」,確實就是因為黑色果核似眼珠,故以龍眼名之。龍眼通常4月開花,此時東山地區山頭黃澄澄一片,非常漂亮,養蜂人家也會在此時把蜂箱帶來採蜜。這些龍眼花的香氣就跟龍眼花蜜一模一樣,目前仙湖農場也將這些小花蒐集曬乾成龍眼花茶包,泡起來的味道就是沒有甜味的龍眼花蜜茶,非常有趣。
龍眼乾早年曾價格低廉,但近年因本土食材風氣興起,純古法烘焙的桂圓價格水漲船高,而且常常缺貨,但只要看過那烘焙6天5夜都無法好好入眠的辛勞,聞過那烘焙香氣與甜蜜滋味,就會知其昂貴理由。
以前形容女生嫁得不好,會說:「揀來揀去,揀到一個賣龍眼的。」但現在,桂圓身價正在飆升,加上鮮果、龍眼炭、龍眼花蜜等多樣附加產品,嫁給賣龍眼的,其實不是壞事啊!
仙湖農場相關資訊
仙湖農場這幾年在第六代吳侃薔夫妻經營下,愈來愈有年輕創意與魅力
聯絡方式
06-6863635
台南市東山區南勢里賀老寮一鄰6-2號
http://www.senwho.com
採果體驗:https://goo.gl/NemkVG
豐富單人田園美食一日遊:https://goo.gl/FkqGLY
圖文提供:台灣休閒農業發展協會