台灣休閒農場發展多年,在第一代創辦人的成功經營,逐漸形成一種旅遊型態,許多農場開始交棒給第二代兒女,面對產業轉型、市場變化等多重挑戰,這群七年級生接班人將採取何種策略應戰?本篇專訪大坑休閒農場蔡佳儒、仙湖休閒農場吳侃薔,分享他們的心路歷程。
佳餚攻心 大坑休閒農場主廚的在地「食」尚
「幸好有姐妹共同面對挑戰,大姐佳玲負責業務公關,自己擔任農場主廚,小妹佳芸坐鎮櫃台」她坦言,這股消費趨勢的轉變,挾帶媒體興起的力量,是助力也是壓力,延續上一代的待客哲學,善用大坑特色與優勢,專注如何為消費者提供最佳服務。


為了拓展客源,蔡家三姐妹積極開拓海外市場,以故事行銷推廣自家農場,國內旅遊旺季集中在寒暑假,而東南亞旅遊高峰則為3-5月與9-12月,恰好填補這段時間業務缺口。蔡佳儒也分享了自己的海外行銷心得,「像日本遊客就比較愛看旅遊書,所以紙本刊物對他們來說還是很重要;至於新加坡、馬來西亞用廣播還是很有效。」對於擴大海外遊客市場,顯得相當有信心。

暢談文化 東山農夫的生活美學

他顛覆以往果園「隨採隨吃」模式,現在改成「預約制」採果體驗,並設計一套導覽活動,先在樹下聽故事,了解東山龍眼、培灶寮文化與這塊土地的脈絡,遊客才開始體驗採果樂趣;他也參加國際旅展,透過接待外國遊客的經驗,提升農場服務標準,從櫃台接待、餐點研發、房務服務、解說導覽到客群開發,徹底將仙湖休閒農場改頭換面。
現在,自由行散客高達五成,這群遊客認真聆聽這座農場開墾過程的故事,在地特有的「放伴文化」,也開發了一群喜歡深度旅遊、精緻農業的遊客。
